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各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及其它理论课程,是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类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广度深度,对专业、学科在高层面上的统摄、辨析、更新能力要求较高,现特修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理论类课程教学工作细则》,代替原2006版《建筑系理论类课程教学工作细则》,请全院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遵照执行。
一、课程教学工作规定
1、任课教师必须对所承担课程的属性、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体系中前接后续关系、课程内容的静态与动态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课程在学科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综合该课程的内容和最新科研动态。
2、任课教师在接到教学任务书以后,应该积极主动地搜集教学资料、准备教具范图,有课内实习环节的需提前根据课程需要联系实习地点。在广泛查阅资料的情况下开始备课,备课储备量在开课前不得低于本学期授课内容的二分之一。
3、对于原理、史论课,在保持静态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教师有义务做好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更新。应该注意观念、理论研究、实例等动态内容的吐故纳新,重大变更必须经过本教研室主任同意后方可贯彻实施。任课教师不得随意更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体系。
4、其它理论课在进行过一个教学轮回后,必须重新审定课程讲义甚至教材,以便对课程内容做出合理的调整。任课教师不得多年重复使用未经更新、审定的同一讲义。尽可能选用推荐教材,鼓励自编讲义。
5、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可选用优秀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研究。多媒体课件使用均需履行审批手续;已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应注意内容的更新,做好课件的优化工作。条件许可时要尽可能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教学试点。
6、开新课和新开课的教师在开课前一周,必须在教研室内进行试讲并由教研室主任填写听课评议表(附表1)交系。
7、理论课教师上课应注意仪表风范,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主动管理课堂秩序,负责对学生进行考勤(可用多种形式点名或由班长填报、老师抽查审核签字)。及时布置平时作业并批改登记。
8、理论课教学在授课后应该注意授课的效果,安排时间进行答疑。教师必须注意平时作业、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考查成绩的比例关系,按照学校考试工作规则准备期中、期末考试用试卷(或试题)和标准答案(或评分标准),填写审批表,经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审核签字后报送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确保试题、答案的保密。试卷批阅和成绩登录应做到公正准确、清晰规范,审核无误后方可按照程序办理上交手续。
9、课程结束后需及时进行试卷分析,填报课程小结表,做好试卷归档,平时优秀作业存档工作。
10、理论类课程教学工作相关教学资料的填写要求参见《关于保存各课程教学作业资料标准的规定》。
二、课程教学工作程序
理论类课程教学工作程序表
周次
|
日常教学工作内容
|
上交表格
|
备注
|
开课前1周
|
1、准备好教学资料,备课储备量达二分之一,落实讲课教室,检查多媒体课件与设备的操控性能。
2、领取、下载应填写的表格、手册。安排教学进度。
|
多媒体课件使用审批表
讲稿备查
|
全院教职工会和教研室活动
|
上课第1周
|
1、下达教学内容纲要,安排教学进度、课内外作业。
2、策划教学方法、手段并填写教学进度表、教学手册。
|
|
|
上课第2周
|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程与环节,安排教学进度计划。
|
教学进度表
|
星期三下午上交
|
第6—7周
|
开课8周的课程即将结束,总结并完成学生平时成绩的汇总,填写教学手册,准备试卷和期末考试。
|
|
|
第9周
|
1、8周的课程结束,完成小结表、教学手册和成绩汇总。
2、课程进行到中期,应注意教学进度、作业质量。
|
|
|
第9—12周
|
期中教学检查,自查教学进度和学生作业质量 。
|
|
|
第14—16周
|
计划课程结束时间,安排复习与总结,试卷准备。
|
|
|
第17周
|
课程结束,总结并完成学生平时成绩的汇总,填写教学手册,准备期末考试。
|
平时成绩留优
|
|
第18周
|
期末考试,教师监考、阅卷。
|
|
|
第19周
|
阅卷、登记、审核学生成绩表,确定后签名上报。
|
学生成绩表
试卷留存
|
|
第20周
|
全面回顾并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完成各类表格)。
领取下学期的教学任务书,研究落实新的教学任务。
|
课程小结表
教学手册
|
星期三下午上交
|
假期
|
备课
|
|
|
说明:1、理论课程内的实习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前计划、组织、安排并部署学生的人身安全对策。
2、教师听课与观摩时间由教研室统一安排。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7年10月
附表1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新开课或开新课试讲评议表
教师姓名
|
|
课程名称
|
|
所在教研室
|
|
试讲类别
|
新开课□ 开新课□
|
听课地点
|
|
评议教师
|
|
序号
|
评议内容
|
评 价
|
备 注
|
1
|
内容讲授熟练、准确程度
|
|
|
2
|
讲授思路,重点与难点的把握
|
|
|
3
|
教学进度安排,前后内容衔接
|
|
|
4
|
语言表达与课堂信息量
|
|
|
5
|
教案准备、教学组织与设计
|
|
|
6
|
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应用
|
|
|
7
|
与学生沟通,启发式教学
|
|
|
8
|
板书与图表、教学手段优化使用
|
|
|
|
|
|
|
|
|
|
|
结论:合格□ 不合格□
|
综合评语与建议:
签名:
年 月 日
|
|